深冬清晨,四川省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路面上的浓霜还未褪去,村寨屋顶已是炊烟缕缕。“年味越来越浓了。”看着刚回来的外出务工人员在身边匆匆走过,舒钦勇念叨了一句。
“舒书记快进来坐,这边烤火,外边冷!”村民阿友达批看见舒钦勇拿着手提包在路上走着,赶忙招呼他进屋坐下,转身就端上一盆热腾腾的“坨坨肉”,“先吃点暖和下!”
舒钦勇是烂坝子乡纪委副书记,也是马路口村“第一书记”,2016年以来,定期到村里入户了解情况是他这个“第一书记”雷打不动的行程。一开始,舒钦勇并不受阿友达批待见,而在舒钦勇眼里,阿友达批则是一“刺头”:经常跟他抬杠,很多时候让他在众人面前“下不了台”。
舒钦勇告诉记者,阿友达批是马路口村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户,他曾经住在山顶上,因为不通公路,2公里的山路仅步行就需要40多分钟,生活条件也十分恶劣。
“几年前阿友达批酗酒,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的。他把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全部怪罪于村干部,怀疑村干部把他的惠农资金挪用了,在我驻村期间,时不时就借着酒劲跑到村委会闹上一阵。”舒钦勇说。
经过这么一闹腾,舒钦勇倒是把阿友达批的家庭情况以及他的脾气秉性摸得一清二楚,在一次村民大会上还和他认了“亲”。其间,通过舒钦勇一次又一次地劝诫,阿友达批改掉了酗酒的坏习惯。
2016年,雷波县实施彝家新寨建设。经过多次入户劝说,2017年3月,舒钦勇终于说服阿友达批从山上搬到山下,还协助他完成新房建设。“这里住着舒服,房子宽敞暖和,出行方便,生计也有保证,多亏了舒书记。”和记者说起舒钦勇,阿友达批满是感激。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第一书记”舒钦勇的带领下,马路口村早已旧村换新颜。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土路通到底,映入眼帘的基本是土坯房……
如今,在村口看去,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新房子,马路口村其他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像阿友达批一样都搬进了新房;远处一块块规整的红心猕猴桃园点缀在山间,这是舒钦勇因地制宜,为马路口村“量身定制”的脱贫产业园;硬化后的乡间道路干净整洁……
“阿普的风湿痛好些了没有?最好到医院看看,车子不用担心,我可以帮忙联系。”“猕猴桃枝干涂白防冻不能有一棵遗漏,否则树木要冻坏了的。”“快过年了,养牛场的饲草这周之内要完成播种,可不能耽搁了开春出草哦。”……
从阿友达批家出来,舒钦勇又继续到其他贫困户家走访。在路上,不管老的小的,遇到舒钦勇都会停下来和他攀谈几句。
“在我们眼里,舒书记就是我们的熟人、亲人。”由贫困户变身致富带头人的柳枯子批告诉记者,在舒钦勇的帮助下,如今他正经营着一个42只肉牛的养殖场。
而在村委会门口,记者看到村务公开栏上张贴着村“两委”大小事务表,其中村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格外醒目。“惠农资金发放情况我们一律公示,公开透明,群众自然会信任你。”谈及此前阿友达批因惠农资金到村委会“闹”的情形,舒钦勇指着村务公开栏说。(本报记者 何旭 通讯员 宛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