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新年俗
去年春节国新办举行的2018年春节消费市场、文化活动、假日旅游等情况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表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节日期间不休息,将照常免费向公众开放。到了2019年春节,文博馆所里过大年就已经成了不少人的新年俗。
故宫博物院从初一到初六,每天接待游客8万人;国家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近6万;国家图书馆到馆总人次突破12万;相比2018年春节同比增长140%;中国美术馆观众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发现,2019年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0.5%、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达到34.8%。
“年味淡了”差不多成了每年春节期间人们挂在口头上的话,“年味”到底是什么?曾经的春节是为了可以吃到平时吃不起的美味,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见到平时联系不上的亲戚朋友,那份稀缺感是“年”最主要的味道。现在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物质上的稀缺感,而是精神上的新年俗。所以不要再抱怨年味淡了,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吃穿上了。
读书人的事,能这样马虎吗?
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自年后持续发酵至今,网友从质疑翟天临的博士后资格,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一直“考古”到他的高考成绩。2月11日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一事给予回应称:学院高度重视,将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按规定作出处理。北京电影学院此前的回应是,高度重视,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14日,翟天临发表了致歉信,称自己在虚荣心和侥幸心中迷失了。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圆,从现有的信息来看,似乎是一个谎言紧接着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串起了一个人的学术生涯。学术不端比起其他方面的“假”,会更戳痛公众的心理。读书、做研究从来都是一条辛苦冷清的路,如果本该用于回馈这些学者的一个学位、一笔研究经费,被拿来做交易,被拿来沽名钓誉,被当作儿戏一般,我们要用什么来面对这样悲哀的笑话呢?
谎话说了一千遍,连自己都信了。
啊2019,你比1819多二百
自2015年王磊光博士《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2016年春节前夕黄灯博士《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以春节返乡题材为主的“返乡体”写作,每到春节就集体涌现。如今的中国城乡差距依然巨大,拥有多地生活经验的青年知识群体(主要是80后和部分90后)在过年回家的时候,直面了这场精神冲击。
今年闹上风口浪尖的居然是“女人吃饭能不能上桌”这个话题,其实这事前几年也被谈论过,小编真难以想象这种封建时代都恶臭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要被论证是不是传统文化。哪个大户人家要是把做饭的人赶到外面吃剩饭,哪怕是自家奴才,都要被批评苛待下人吧。已经2019年了,有些人的家里除了日历,别的事还堵在1819吗?
(本期主笔李红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