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近两广地界的广东省罗定市龙湾镇大石村,漫山遍野种着广藿香、小叶榕、黑老虎等草药,一到春天,更是山花烂漫,美不胜收。但没有人会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
2016年,我作为佛山市南海区纪委驻村帮扶干部来到这里时,大石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8万多元,贫困户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起初,村民对我的态度很冷淡,后来深入了解得知,村干部过去工作作风不严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以致村民对干部不太信任。干部的作风问题直接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于是我每天带着他们翻山越岭,挨家挨户走访,纠正工作作风,也确保摸实情、听真话,服务大石村脱贫。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全村27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和村里3.1公里的道路硬化。利用争取到的资金,通过开展“三清、三拆、三建”和建设南海公园项目,推进大石村旧貌换新颜。看着村里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对村干部的认识有了改变,对我这个“外来的干部”也热情了起来。
“输血”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如何使当地真正拔掉“穷根”,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石村全村总人口1952人,耕地785亩,人均0.4亩。靠着“巴掌田”,怎么能致富?通过土壤鉴定,我们惊喜地发现村里大片荒芜的山林地特别适宜种植药材,南海的几家大型药厂也有药材需求。于是,写报告、递请求,奔走于南海、罗定等地,我们终于获得了资金支持、跑出了销路,并和相关厂商谈下开展“订单式种植”的合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解决产、供、销等一系列问题,工作组向龙湾镇负责人提议,组建一个全镇贫困户参与的专业合作社,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万亩南药种植基地,一来保障贫困户自身参与南药种植的收益,二来保障投资合作的固定收益,三来保障务工薪金及土地租金收益。
“这种模式实现了可持续扶贫,脱贫不返贫!”龙湾镇党委书记梁英艺听完建议后,连连叫好。
得到了肯定,我们也更有干劲!于是,我们和镇、村干部爬遍村里所有的山头,看土质、察地形、找水源,为早日把南药种植基地建起来而努力。但由于南药产业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基础设施投入大等因素,不少贫困户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并不高。
“土地租出去了,能收回来吗?”“会不会赔了,不给我们分红怎么办?”……面对贫困户的种种顾虑,我虽然心里着急,但也明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于是,我带着工作人员严格做好土地界线划分,并向贫困户一条条详细解释合同条款:“我以驻村工作组组长名义担保,如果你们收不到钱,就从我的工资里扣!”这番诚挚的举动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很快,南药种植基地迅速扩大至1.2万余亩。2017年8月,为了打造“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南药全产业链条,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共同建立南药种苗组培中心,并与华南植物园展开“产学研”合作,大大提升了南药种植的科学性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去年,仅通过投资合作收益,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15.8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3512元。
如今,万亩南药种植基地的风光旖旎宜人,下一步,我们还计划以药膳、药浴为特色,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黎应坤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纪委监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