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炎炎夏日,古人靠什么消暑降温
2024-07-24 09:25:00  来源:检察日报

  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

  唐代诗人王毂在《苦热行》中写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诗中描绘了一幅酷暑的画面:炎热就像火神祝融赶着火龙,把天地烧得通红,烈日悬在中天不肯离去,熔炉般烘烤着世间万物。

  古代没有电扇、空调,也没有冷柜、冰箱,古人靠什么消暑降温,度过炎炎盛夏?查阅史书典籍发现,古人发明的制冷器具、掌握的祛暑方式及制作冰餐、冷饮的技艺,并不比今天逊色。

  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已开始挖窖储冰,第二年夏季用来制冷消暑。当时,存放冰块的冷库称“凌阴”,负责采储的官员叫“凌官”。《诗·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天寒地冻时节去河里凿冰,储藏进冷库。1976年,有考古队在陕西宝鸡发现了商周时代的“凌阴”遗址:深挖5米多的地窖,四壁砌以青石,在3米多处垒出拱顶,上覆夯土,与地面平行。窖门向下有石阶,窖底地面向一侧倾斜,最低处与一眼深井通联,以便融水排入。

  据《唐六典》记载,古人对每个“凌阴”储冰的数量、尺寸有明确规定:“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按古代的尺码推算重量,每方冰块都在100公斤以上,一座“凌阴”大约可储冰百吨。

  在寒风凛冽、无遮无掩的河面上采冰,是极为艰苦的差事,不仅要采挖,还要人拽车推,把沉重的冰块运到冷库。《宋书·礼志》中说:“孝武帝大明六年五月,诏立凌室藏冰……凌室长率山虞及舆隶取冰于深山穷谷涸阴冱寒之处,以纳于凌阴。”在“深山穷谷涸阴冱寒”的环境中,把辛辛苦苦采运来的冰块储藏到盛夏。当然,这是劳苦民众见不到的,因为是专供皇家贵族、官宦权臣享用的。

  秦汉时期,王宫殿宇、权贵豪宅出现了消暑的含凉殿、冷水亭,就是仿照农人车水浇田的方法,将水储到高处放流,催动水车链接扇叶转动,可以对着冰块吹,也可对着垂流吹,即时凉气涌动,暑热消散,清爽舒适。据说三国时的曹操还发明了一种控暑降温的“冰井台”,即在室内挖深井,汲入冰块盖严,在井盖上凿孔,便有冷气外溢,是名副其实的“空调”。

  唐代《云林异景志》记载,御史霍仙鸣在自己宅邸挖出七个“冰井台”,加盖通透镂花的井盖,每到炎炎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这样描述冷水亭:“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虽然利用藏冰降温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因储量有限,纵在皇家内院、府衙官宅也不是能时时享用。宋代的《梦粱录》记述:“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伏暑炎热,皇帝命人拿来冰块为上朝的群臣祛暑,表示一种赏赐和恩宠。到了明清时期,“赐冰”已是京官的一种福利待遇。每年夏季,朝廷都要发放“冰票”,官员凭票领冰,带回府衙或宅邸享用。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仅国子监一家,每年夏天就要“领冰七方”。

  骄阳似火的季节有了冰,让古人的脑洞大开,设计、制作出许多冷藏、保鲜用具和消暑、降温饮品。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冰鉴,即带隔层的四足铜铸方箱,配有厚重、严密的箱盖,隔层放冰块,箱内装饮品或食物,纵是酷暑时节,也能享用到冰镇冷饮、凉爽美食。屈原在《招魂》一诗中写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宴席摆好了,有许多冰镇的玉液琼浆,喝起来特别凉爽。

  唐宋时代出现了“冰鉴”的升级版“柏木冰箱”,即用隔凉隔热的柏木制成三层木箱,上下层密封,放置冰块,中间层放食物。当时,人们发现硝石不但能制造火药,放入水中还会吸收热量,甚至结冰。有人就仿照“柏木冰箱”制出一种称“匦”的冷藏箱,在密封层填入硝石灌满水制冷,装入鲜货能保质六七天。唐代从南方给长安的杨贵妃送荔枝,宋代从福建为身居汴梁的仁宗皇帝送鲜鱼,迢迢数千里保持果鲜鱼活,都是装在“匦”中运送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平原郡(山东)贡塘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斫冰……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山东的螃蟹是供应朝廷的贡品,保鲜贩到国都长安,一只价值百个铜钱。

  唐宋时期,民间开始有了储冰的冷库。先挖出五六米深的方窖,在窖底燃起猛火,直烧得四壁挺实坚硬,以防坍塌、渗水,然后架起檩、椽,铺一米多厚的芦苇或稻草隔热,再用黄泥覆顶。这种建造材料和方法虽简陋,但保温效果并不逊色于官家的“凌阴”。

  有了民建的冷库,炎炎盛夏,冰块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让有经济头脑的人看到了商机,他们制作出花样繁多的冷饮纷纷上市。骄阳似火的长安大街上,商贩用铲刀刮出碎冰,调制成“雪冷元子”“冰汤酸梅”“凉水青桃”等叫卖,倍受人们欢迎。

  到了宋代,市面出现一种叫“冰酥”的冷饮,用碎冰、果汁、牛奶等调成,看上去凝固坚挺,吃起来却轻软绵柔,凉爽清甜,奶香浓郁。当时的知名文人杨万里写诗赞誉“冰酥”说:“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元代,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命厨师制作“冰酥”款待这位意大利使者。有传言,马可·波罗回国时带走了“冰酥”配方,后又传到伦敦,英国人进行更新改造,方才有了如今的“冰激凌”……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