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的辗转,张耒不得不卖掉坐骑小毛驴,先在黄州的佛寺暂住,后又不得不当掉玉佩,在柯山旁租房居住。在柯山脚下,张耒与苏轼弟子潘大临结为友邻,两人彼此安慰,共守大节。当时的郡守瞿汝文怜其家贫,欲为张耒购买一份公田,供种植豆粟蔬菜等贴补家用,张耒敬谢坚拒。正是此地的哀与乐使张耒难以忘怀,故自号为“柯山”。
张耒在柯山期间,已近人生暮年。一日,在深秋的夜晚坐在屋外,听着萧萧落下的梧桐树叶,他仿佛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将飘零的情思写进这首《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皓月千里,清辉满地,诗人的内心亦是这般澄澈明净。梧桐树的叶子尽管所剩无几,但那枝头仅存的叶片却不惧露冷霜寒,它们迎风而动,飒飒作响,铮铮有声。全诗只写梧桐树叶落下时的声响,却不见梧桐树叶萧瑟衰败的景象,倔强又自强。
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窘困,诗人忠君爱国、尊师重道、悯怀苍生的心始终不曾改变。张耒一生正直清廉,不攀附权贵,不管经受何种磨难都矢志不渝。就这样坚持着,1114年,张耒离世,归葬淮安。
据《山阳县志》记载,张耒葬于故土淮安“治北七里”。可惜经过南宋战乱与黄河夺淮,明清时期的人们就已经搞不清“治北七里”到底在哪里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淮安市清江浦城南有条东西走向的路,还叫“柯山路”,就是以张耒的号命名,以此来纪念他的。
万古长空雁已过,一朝往事成云烟。在岁月的尘埃里,只有青名与诗名,飘扬在历史的天空。那留下的一行脚印一行诗,告诉我们有人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