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国各民族风俗迥异,所以见面时的礼仪亦不相同。
英国人见面行握手礼,法国人行吻手礼,日本人行鞠躬礼,俄罗斯人行拥抱礼,还有的国家和地区流行贴面礼,等等。
而在我国的传统礼仪中,相见时多行拱手礼。拱手礼,俗称作揖,也叫揖礼。大家相见,右手虚握成拳,左手搭在右拳上,在胸前额下轻轻地上下一拱,即告礼成。
《论语·微子》即有“子路拱而立”,记载的就是子路寻找走散的孔子,路遇长者询问时行拱手礼。直到20世纪初,握手礼从欧洲传入中国,孙中山认为,握手礼应取代跪拜礼,并规定其领导的同盟会“同志相见之握手暗号”。
礼仪,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节和仪式,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在各种情况下人们操作时的方便履行。东汉许慎《说文》讲:“礼(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亦云:“礼(禮)者,身当履而行之。”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当下,彼此相见,“熟不拘礼,病不拘礼”,不握手,不拥抱,于人于己,都是负责任的表现。前不久,有记者撰文提出“不要握手和拥抱别人,礼貌地请求接近你的人离开”等建议,令人赞赏。
此时,将握手改为拱手,是为了科学地防控疫情进一步扩散而采取的变通方式,亦即《易经·系辞上》所谓“变而通之以尽利”。
礼之用,和为贵。礼仪,不仅是一种品节制度,更是一种与内心达致愉悦和谐的得体行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礼”“乐”并举,《礼记》有云:“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是为了达致内心情感的和谐,“礼”是为了追求外在行为的得体,只有内外皆修,方可和谐圆满。所以东汉刘熙《释名》讲:“礼(禮)者,体(體)也,得事体也。”《礼记》亦云:“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不过,如果有一种礼,在当下既能规避风险,保障安全,又能“顺人情”“得事体”,而且操作简便,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拱手礼,宾主双方不接触,不吻手也不贴脸,喜乐而卫生,得体而方便。
西汉学者、哲学家扬雄说得好:“人而无礼,焉以为德?”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风尚,我们怎么能把如此优雅而实用的礼数丢弃呢?(李建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