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网络上一部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片迅速刷屏,片中的“二舅”也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安”。他们作为芸芸众生的代表,人生道路上都面对了太多艰难困苦,但他们依靠自己的毅力在抗争。“少安”是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二舅”则有一句颇凡尔赛的口头禅——“这东西还用学吗?”两人的故事也是我们普罗大众的一个缩影。
如今,与父辈相比,当代年轻人的物质条件远比过去丰裕,几乎不存在活不下去的生存压力。但更为平坦的人生,似乎让很多人抵御外界诱惑、适时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变弱了。没有目标、内心老化,对待事业信马由缰,对待生活缺乏规划,很多人每天忙于刷朋友圈、看短视频,时间在各式各样浅尝辄止的消遣中流失。
不可否认,在数字时代,线上远程交流多了、线下当面互动少了,接触面广了、信息量大了,带来的却是个人封闭、追求自我、选择困惑。事业无追求,生活无压力,导致不少人缺乏奋斗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精神寄托,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在既没有干事创业的理想,也没有踏实生活的信念充实下,精神愈发空虚,不良习气自然容易趁虚而入。
近年来,在纪委通报查处的年轻干部中,就有沉迷网络游戏三年侵吞公款近7000万元的“95后”干部张雨杰;有为网络赌博挪用贪污公款近2000万元的“90后”干部李晓飞;还有为网络游戏“魔域”充值和升级“装备”而花掉990万余元的年轻乡镇干部……他们为填补精神上的空虚,长时间在虚拟世界里麻痹自己,最终踏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
世间变幻莫过于精神起伏。人生旅途中,一时的精神空虚在所难免,保尔也说过:“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作者刘同更直言不讳地说该书专门写给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但我们可不能安于此种状态,对这个世界的真理必须有基本的追求,对自己的人生更要有负责任的态度,理想、信念、目标……这些都不应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缺席。
精神的富足应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精神追求应成为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跳出精神空虚,离不开强化责任意识,早日树立人生的目标,保证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一天都比昨天变得更好。在这种砥砺奋斗的状态下,哪还有多余时间抑郁烦躁。同时,跳出精神空虚也需把握一个“度”字,上网不意味着要参与网络赌博,玩网络游戏也要讲求适时适度,兴趣爱好有其两面性,适度为益,过度为害,俗语玩物丧志正是其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往事之不谏,来者犹可追。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一路向前,才是真正的不平凡。
(俞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