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作家们的长书单
2023-04-25 14:09:00  来源:检察日报

  电视综艺类纪录片《我在岛屿读书》获得了超高的人气,不仅在于纪录片中的众多当代作家余华、苏童、西川、叶兆言、欧阳江河各显个性,更因为他们在片中推荐的千百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作家们灿若莲花的点评中,观者获益匪浅。

  余华坦白自己刚开始读书,完全出于写作的目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读着读着,阅读和写作都没有功利了。所以不要太在意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没那么重要”。他又提到海明威“书在哪里,书房就在哪里”,毛姆“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所以空间也并不重要。余华搬过很多次家,“书搬过去,家基本就搬好了”。

  苏童年轻时读不了《白鲸》,觉得文字臃肿,上了年纪再读却读出了臃肿中的质感;余华35岁因为工作才真正接触鲁迅,一下子被击中,以前并无太多感受;西川认为自己被读不懂的东西打开,并培养了他对文化的好奇。对很多人来说,经典是你20岁时拒绝,50岁就会接受并赞美的。与书的邂逅,余华说得最为准确:与好书相遇是一种缘分,读不懂,只是缘分不到。

  读书带给一个人的价值超乎想象。傅国涌先生年轻时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但是读书让他获得宁静与思考。“我在偏僻的山中,听的是虫声、水声,读的却是几百年前这些智者的声音。在他们平静的论述中,我感受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文明的力量……”“我的心灵世界被大大地开启,被照亮。从此,我的生命中不仅拥有《三国》《水浒》《红楼梦》,唐诗宋词朦胧诗……我第一次去英国,看着天上的云,想到的就是三十年前在山中读约翰·密尔、洛克、休谟和米尔顿的那些日子,同样有蓝天白云,他们的精神食粮喂养过我的年轻时代,叫我从此不再受惑。”

  复旦大学毕业的学者吴盛青先生曾写道:“‘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读过一部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大凡中文系的人都知道骆玉明老师常在课堂里井喷警句。第二年春天,当我终于读完了一部天地间必不可无的大书之后,骑车回南区的路上,春风鼓满了我意志的风帆,我也以为我由此生出了不同的人生气象。”

  《我在岛屿读书》最难得的地方,是那种作家聊天的氛围与风格,自然随意中让书籍的世界徐徐展开。“要去阅读经典,因为经典它是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给我们挑选出来的。”经典的魅力在于历经无数次的大浪淘沙,它们依然熠熠闪光。写到这里,忍不住想问一句: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经典?

  “文字的魅力,给人充分的想象力。”如果没有了美好的文字,如果想象力枯竭,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读书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读书让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宽广。阅读不是为了马上就让你掌握什么。当你在阅读到一部作品的时候,你也已经完全忘记到自己的存在了。这个时候的乐趣,比你生活中的任何乐趣都更吸引人。”

  岛屿,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它远离尘嚣,远离纷扰。“岛屿”其实更是一个象征。阅读是一个人寻找精神家园的路径,岛屿也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还有《我们在岛屿朗读》《他们在岛屿写作》……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找一个心安处,放下俗务,好好读几本书。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