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天地有正气
2024-06-25 10:5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有些风景可以省略,但这个地方必须要来。

  在合肥老城区外,环城南路,包河畔,有一狭长的小岛,三面临水,花木与绿树掩映,其间隐现着一座白墙青瓦、朴素典雅的建筑,这就是包公祠。

  家乡人民一直很怀念这位历史人物,很早就在城内修建了包公祠,但留存下来的却是这座城外的包公祠,全称“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

  因为有了他,合肥人的腰杆很直;因为有了他,我们漫步而来,虽是漫步,但心绷得很紧。

  这,是不是他的人生写真?

  他目视前方,蹙眉,长须飘拂,使人一见便肃然起敬。在他左侧的木台上摆放着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威风凛凛。

  在正祠的右边有一座四角小亭,亭中护有一口千年古井,青石砌成的井圈,泛着幽光,此井就是有名的“廉泉”。井水清澈,但并不幽深,相传,这一“廉泉”非常灵验,廉者喝了安然无恙,贪者喝了必然头疼不已。

  清末文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还是相传,当年有一太守不信此邪,一次,与一行人来此参观,许多人喝了此水,太守也喝了几口,结果他人都平安无事,唯有这位太守真的头疼了。后来一查,此太守果真是个贪官。

  当然,传说未必可信。传说只是反映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给贪官以震慑。这让人想起了后汉书《乐羊子妻》中的一句忠告: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可见做人是需要骨气的。

  关于亭外的包河也有一段故事:宋仁宗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做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宋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于是就谢恩接受了。说来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

  包公祠正门的门楼并不华丽,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就像宋代一户普通的人家,平淡而朴实,只是门前凸起的石鼓,门楣上“包孝肃公祠”五个镏金字,彰显着包公曾经的地位。这“孝肃”二字,是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是对他美德的嘉奖。他是一个孝子,父母身体欠安,他便在床前端水送药,极尽孝道,一度弃官。

  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人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戴。他被世人夸奖的更多的是清官,一生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在百姓的心目中,包公俨然是一尊神。

  包公其实还活着,他活在汗青与民间。悲愤与激昂,凛然与刚正,都凝固在空气中,嵌入到松柏里,渗透到泉水下,扎根于人心深处,滋养一代又一代后人。

  我们走的那天,雨,拂面而来,路,静悄悄的,心,很干净。因为,在我们的心中,这里干干净净:生于历史,活在当代的包公,白天有盈盈莲荷,晚间有天籁相伴……

  有些风景可以复制,有些风景可以忘记,唯有包公祠,我们始终仰视。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