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搜千秋典籍 传家训文化
2024-10-28 11:23: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家风家教,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离不开对家训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本报记者近期采访了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首席专家陈延斌教授。他主编的《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续编》于今年出版,目前正在编纂的《中国历代家训文献集成》前不久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欲研究中国文化,必研究中国家庭

  记者:前几年您主持编纂了《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今年又出版了《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续编》,请您介绍一下这套丛书的整体情况及其价值。

  陈延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我们编辑出版《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丛书,是落实《意见》精神的举措,希望对保存和传承传统家训文献起到作用。

  这套大型丛书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的成果之一。201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30册,今年又出版了《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续编》(以下简称《续编》)50册,《续编》共收录历代家训文献110余种,计440余卷。《续编》之后还会有《三编》。预计这套丛书的体量将达到110册左右。

  传统家训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这种家庭、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鉴于此,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说:“欲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必当注意研究中国之家庭”。而研究中国之家庭,家文化尤其是家训文化是绕不开的重要内容。

  家训既是传统社会指导、规约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居家生活、轨物范世的家庭教育教科书。传统家训内容几乎涉及各个生活领域,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处世之道、教子立身三个方面展开的。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影响,传统家训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不能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宿命论、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和封建纲常礼教的糟粕,这些是要摒弃的,但这毕竟不是家训文化的主流,传统家训总体上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优秀传统家训中所倡导的进德修身、励志勉学、孝老敬长、睦亲齐家、教子于蒙、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宽以处世、乐善好施、报国恤民等方面的理念,所积累的教化方式和教育经验都可以古为今用,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风营造和家庭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以用它来涵养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我们在收集整理传统家训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家训著作损毁严重,有的成为孤本,深感抓紧影印出版传统家训文献的重要性。为保存这笔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决定“善本再造”,影印出版,这不仅有利于家训文献保存之真之准,也使得这笔文化遗产可以传之久远。

  广搜历代文献,呈现优秀家训的教化价值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续编》所收录传统家训的情况,这些家训文献有哪些特点?在该丛书编纂过程中,是否出现不太常见但价值很高的文献?

  陈延斌:《续编》所收文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为稀见文献。本辑所收不少家训文献都是抄本、手稿,刻本也多是稀有文献。譬如国家图书馆所藏明代曹元方的《淳村家诫》刻本,清代周际华的《家荫堂家言》刻本,清末民初匡援编著的《家范》抄本;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凝菴家训》;上海图书馆藏明代马维铉撰、清康熙癸未年(1703年)刻本《教家箴》。再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所藏稿本《傅青主家训》,该书系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手稿,弥足珍贵。这些稀见文献散在各图书馆中,我们尽力搜求,将其集中收录,方便读者阅读、学者研究。

  二是收录家训汇辑本较多。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家训汇辑本有《五种遗规》《戒子通录》《课子随笔钞》等几种,尤其是清代名臣陈宏谋编纂的《五种遗规》拥有很多读者。《续编》辑录的这类家训文献汇编数量较多,丰富多彩,其中不少为平时难得见到的文献,如明代张鸣凤辑《居家懿训》,清代邓淳辑《家范辑要》、屈成霖辑《居家要览》等。

  此外,还有在已问世的家训汇辑本基础上重新精选、修订、编纂成书的“精华本”。如明代郝继隆编撰、清康熙年间刻印的《训家式榖集》,有41卷,其自序云:“先大伯祖仰亭府君遗有《居家懿范》一书,二伯祖慕亭府君遗有《教家录》一书。两大父皆有志正家,故购此书以贻后世”,郝继隆考读二书后,“取二书而撮其精腴,芟其烦芜,更广其所未备,手录成帙,颜曰《式榖集》,盖仿《诗》所谓‘教诲尔子,式榖似之’之意也。”

  我们知道,清康熙年间编纂了一套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这套类书规模极为庞大,其中“明伦汇编”的《家范典》,是家训文献和家庭伦理教化文献的汇辑,有116卷,分31部,每部包括总论、汇考、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目。其中艺文、纪事最重要。“艺文”是文献形式的家训、家范,包括家训、家书、训子诗词歌诀、格言箴规等等;“纪事”则着重于训诫活动的记述,如事迹、案例等。《家范典》中辑录的资料范围广泛、详细具体,是研究古代家训思想和家训教化的主要文献资料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一般读者不易看到,《续编》也将其完整收录。

  三是收录了一些谱牒家训文献。谱牒也称家谱、家乘、家传等,是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和世系传承的文献。谱牒是随着家族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起到了明血统、序昭穆、传家史、聚宗族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更是家训教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中的家训家规、家族典范人物品行事迹不仅可以起到教化族众、和睦宗族、患难相恤的作用,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实际上,民间百姓的家训教化多是通过谱牒家训传承、祠堂祭祀阅读家训族规等方式落地生根的,所以,谱牒是化导民风的重要载体,应当重视。

  鉴于此,我们筛选、收集了一批谱牒家训。如明代浦江柳氏家族的《蜀山柳氏家训》,清代闽侯徐氏家族的《闽侯徐氏规条》、浙江余姚黄氏家族的《四明黄氏彝训》、无锡顾氏宗族的《无锡宛山顾氏宗约》,以及民国时期徐州韩氏家族的《徐州韩氏慎修堂家训》、高邮吴氏家族的《高邮吴氏家训》、安徽黟县环山余氏家族的《黟县环山余氏家规》等等。

  记者:《续编》收录的家训文献,有的篇幅很长,有的篇幅很短,选取标准主要为何?

  陈延斌:《续编》所收文献,不拘篇幅长短,重在教化理念及其价值。长篇如明代郝继隆的《训家式榖集》有41卷,短篇如明代王桓撰写的《梁园训幼语》,仅半页多,共122字。后者虽篇幅短小,却阐明了心性义理,垂教后人自我修养、精进学问,同时也是研究山西学术思想的珍贵资料,对今人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本辑文献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纸质文献。例如,明代徐翼所撰、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檇李徐翼所公家训碑》。徐学周(号翼所)之子徐必达以其父所遗家训乞书于当时书法大家董其昌,董其昌写好后,徐必达将之勒石家庙,旨在“敦伦务本,垂裕后昆”。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徐学周的后代将这则家训重刻于西安碑林。该家训有明代石刻拓本流传,董其昌的书法为其增色不少,使之既具有文献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

  另如国家图书馆藏清代陕西韩城党氏家族的一则《党家村家训》,系砖刻拓片,只有三十六字:“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家训的制作者从先贤典籍中撷取精华,结合阅历体悟撰成家训,并将其镌刻于自家院落墙壁的青砖之上,供子孙朝夕诵读、省思践行。这些富含哲理的家训教育引导子孙后代修身立德、慎思谨行、克己明理、立志高远、智慧通达、正直端方、不揽是非,反映了党氏家族的修养与追求。

  共享典籍智慧,为普通读者了解家训提供方便

  记者:今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调整情况,我们注意到您主持点校整理的《中国历代家训文献集成》,列入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中,请介绍一下这套书的情况。

  陈延斌:传统家训为我们今天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和家风培育提供了丰富滋养,它应该是为我们今天所有人共同享有的。上面谈到的已经出版的《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30册、《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续编》50册,虽有利于长久保存历代家训文献的原貌,但是不便于研究者和读者参阅。

  因此,在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本着敬畏古圣先贤、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努力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花了十年时间,在国内外广泛搜集,从历代典籍中批阅爬梳,将700多部(篇)存世的家训文献,努力按照全、准、清的目标,加以录入、点校,并撰写提要,最终整理出《中国历代家训文献集成》30卷,近1000万字,该书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不仅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而且使广大有兴趣的读者都能阅读学习,从中获得中华家训文化的智慧启迪。在党和政府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今天,这套丛书可以给我们的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和家风培育提供跨越时空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礼敬中华文化,赓续民族文脉,努力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宝贵家训文献保存下来,将历代前贤治家教子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经验传承弘扬,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继续努力。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