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草木植成 国之富也
2022-06-21 16:18: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

  ——6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出自《管子·立政》:“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这句话体现了古人朴素而睿智的生态思想,意即若山泽能够防止火灾,草木繁殖成长,国家就会富足。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仁爱之心。《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到现在,民间还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的谚语。而在传统诗词书画中,无论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小桥流水人家”等名篇佳句,还是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着墨于绿水青山间的传世名画,文人墨客常用笔下诗情画意的美,来描绘人与自然间的美好情谊。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是一种思想境界、道德追求,也是一种生存智慧。悠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化,为自然保护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人们发现,要想使自然资源源源不断,就必须对其珍惜爱护,做到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否则便会“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