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最耐久的莫过于砚。一方好砚,下墨快,发墨细,不吸水,不伤笔,既有助于涵养神思,更得以品藻风骨,古来文人莫不顾而乐之,宝而藏之。
“我生无田食破砚。”从十二岁得到天石砚,到临终时想以紫金砚陪葬,苏轼一生喜好砚台,他爱砚藏砚,收砚赠砚,更是有砚必铭,铭必以德。
东坡爱砚更爱砚所体现的君子之德
古代读书人日日与笔墨纸砚打交道,久而久之就生出感情了。东坡当然也不例外,有一次,看到友人张近的一方龙尾砚(龙尾砚一般指歙砚),他实在喜欢,竟以家藏宝剑与之交换。
砚台再好,一方足矣。事后想想,东坡也坦陈自己爱砚的习气不易改。不过,东坡好砚不只因为好用、好看,更因为他从砚台中看到了君子之德,是以在铭文中一再强调。
好砚得之不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这是君子的民生情怀;砚台“投种则获,不炊而熟”,这是君子的勤勉好学;砚台不大,“质小任重”,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君子的职守担当;砚台置于案头,每日相伴,“懿矣兹石,君子之侧”,这是君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砚台“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这是君子阅人无数,知人善任;“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这是君子立定操守,不随流俗;“中和所熏,不水而滋。正直所冰,不寒而澌”,这是君子中和正直之禀性;砚台不弃笔墨,“吾以是知天下之才,皆可以纳诸圣贤之域”,这是君子胸襟宽阔,气量宽宏;砚台上的波纹,“风起云移,星月凛然”,这是君子无畏无惧,气节刚正;“更险夷,无燥湿”,这是君子历经劫难归于平淡;“其德则正,其形天合。其于人也略是,故可使而不可役也”,这是君子以德为本,不为外物所役,保持心灵清洁。
与这样的砚台朝夕相对,不仅下笔如有神助,更如君子在侧,明德惟馨,无怪乎东坡不惜用家藏宝剑与之交换。
而换来的那方龙尾砚,东坡的砚铭更有诗意:“萋萋兮雾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也哉生明,而运墨也旁死魄。忽玄云之霮䨴,观玉兔之沐浴。集幽光于毫端,散妙迹于简册。照千古其如在,耿此月之不没。”文字略为古奥,不太好理解,其大意是这方龙尾砚有天然水波纹,迷迷蒙蒙,欲雨未雨,仿佛林间浓云密集,其上方砚池近圆,似明月出没,其中一点瑕疵被巧妙地雕为玉兔,化拙为巧。跳出有限形质,遥想无限时空,东坡将砚池比为千古明月,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君子之德,更是天地至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