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供销社往事
2018-12-25 14:28: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30年前,在浙西昌南大山的密林深处,曲折的羊肠小道上,总有那么一群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有着黝黑的面庞、健壮的躯体,一根弯弯的扁担斜挑在肩上……他们就是挑工。就像肩上的扁担,他们的背压弯了,稍稍休息一下就又坚韧如初。

  殊不知,挑工们肩上那沉甸甸的“担头”,都是给供销社送的物资。

  30年前,山里的供销社红火着呢!可以想象,故乡山道上那一根根扁担,曾挑起了山里人的日出日落,挑起了乡村的缕缕炊烟。

  素有“临安的西藏”之称的洪岭,平均海拔500多米,曲岭云深,峰峦叠翠。因为那里山高路远,与外界联系仅靠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似一条蛇行小道,缠入白云深处。

  供销社就坐落在山坳里,这也是大山里最热闹的地方。的确,因为洪岭地处临安、桐庐、淳安三县交界之处,贸易往来相当频繁。而交通不便的山里,供销社的货物只能靠人力挑上去。

  那年月,为了生计,舅舅和岳父都当了挑工,也算是供销社的“临时工”吧!不论春夏秋冬,一大早就得起床,把山下的货物理好,迎着曙光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

  挑工们上山不容易,担子足有130多斤重。下山时,却能挑160斤呢,挑的都是供销社向农户收购来的箬叶、白炭、中药材等土货。别小看这些东西,村民都指望这些宝贝换钱贴补家用。上世纪80年代,挑一趟能挣三四块钱。岳父说,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如此这般,以接力的方式上山、下山,一天只能往返一趟。盛夏,太阳将人烤得大汗淋漓,汗水洒在陡峭的山路上。寒冬,天格外冷,一趟货挑下来,汗水也能湿透衣衫。

  30多里的林间小道,一路杂草丛生,少有人烟。枯燥的挑工生活,却不乏趣味。有时,某个汉子冷不丁扯开嗓子一声喊:“噢,嗨嗨——”林间马上会扑棱棱蹿起一群山鸟,叽叽喳喳飞向那边的山峰……据说,大伙最喜欢挑黄酒,因为那是“危险作业”,不但工钱高,而且还可以“揩油”,山路上常弥漫着老酒的醇香。

  这些年龄不等的汉子,终年将旧毛巾搭在肩头,一双黄胶鞋鞋底已经开裂。累了,他们一屁股坐在泛着泥土芬芳的山道上;渴了,掬一捧清冽的山泉,润一润咽喉。生活的苦与累,汉子们早已经适应,他们用结实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也挑起了一家人的希望。

  如今,70多岁的舅舅身板依然硬朗,数十年的劳累都化成了深深的皱纹,刻在他沧桑的脸上。我凝视着长辈们用过的扁担,思绪万千:它何尝不是人生的向导?

  一根油亮的扁担,藏着无尽的故事。我想,即使如今已不用它们挑货了,但那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会消失,它俨然已成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百姓的吃穿用度,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化肥农具,无不与挑工们的汗水有关,无不与供销社的营生有关。

  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些关于供销社的片段,是那么遥远,又那么清晰。

  小时候,家就在供销社附近。供销社那一排红色窗框的大房子,是全村最气派的建筑。因为供销社的存在,这里成了村里的经济中心。不论是农忙农闲,还是年节或者平日,打酱油、买老酒、扯花布,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它。

  供销社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油盐酱醋、烟酒糖果、布匹凉鞋、香皂毛巾……尤其是那个卖糕点的柜台,远远就飘出一股引发人食欲的香味。那个年代,庄户人走亲访友,会喜滋滋地去供销社称上斤把桃酥或糖枣,用褐色的油纸包好,再在上面附一张红色长条纸,图个喜庆。

  一次抢购的经历,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供销社里来了洋油和豆瓣酱啦……”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村子里就炸开了锅。人们扔下饭碗,纷纷赶到供销社排队。队排得很长,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笑颜开。

  颇有意思的是卖散酒的柜台。那种土酿的烧酒,老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大概一二毛钱一两吧,很实惠。那个绰号叫“老坛瓶”的光棍,总是伏在发亮的木质柜台上,就着几颗花生米,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还不时发出“咂咂”的声响。有时,他会借着酒劲儿,跟售货员多扯几句闲话。

  我们小孩兜内空空如也,却还是爱往供销社里钻。我们经常趴在柜台上,看着玻璃下面精美的连环画、印着动物图案的铅笔盒,或贪婪地闻一闻装满雪花膏的大瓶子……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有一次,读小学的我生病了,很想吃饼干。平时相当节俭的母亲,咬咬牙,带着我去供销社买了一包。在柜台边,我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还有一次,看到一位家境颇好的同学购买一种叫“华夫饼干”的零食,包装也很好看,让我钦羡不已。

  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供销社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遍及城乡的商场、超市数不胜数,商品应有尽有。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供销社的故事,却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那些时光,早已成为纯真岁月里温暖、生动的底色。(陈利生)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