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故乡的小村子热闹起来,街上多了一些外乡的商贩,卖棉衣、土特产、小零食等,每次都引得很多人驻足。我想,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股浓浓的乡土文化。麻花、糖人、棉花糖……这些留有童年味道的食品再一次呈现在眼前,让我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除了这些美食,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故乡的渡船。
三十年前,村里交通不便,村民进出村子主要依靠渡船,往来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是打柴的农夫、做买卖的鱼贩、上学的孩子和走亲戚的妇人。
儿时,每逢过节,我们都会去看望姑妈。要走二十多里山路,然后来到一方阔大的水域,向着对岸招手呼喊,不大一会儿,一位古铜色皮肤的船家,摇着桨向我们划过来。船家高兴了,会边摇桨边唱起一段段山歌,歌声会传得很远。
那时候,坐船一年只有少数几次。船行在波澜起伏的河面,仿佛坐在滚动的棉絮上,看着水波映照阳光,荡漾岁月的波纹,一圈一圈刻录时光的印痕,我陶醉其中。入夜,梦中依然呈现“乘舟梦日边”的欣喜。那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有一次,和小伙伴一起私自划船玩水,不小心跌进水里变成了落汤鸡,还好大家都抓住了船板。这事被母亲知道后,狠狠地教训了我。后来,家附近建起了水坝,村里有了农用车,艄公和渡船便消失了。
故乡的渡船,渡了多少人,便记录了多少的悲欢离合。
记忆里,那些苦涩与欢笑,藏着浓浓的乡情,是悠扬的故乡之歌,如此清脆、如此绵长。土灶、山茶、一壶泉水,花生、瓜子、一个卤鸡蛋,这些是以前过节时姑妈家里最好的待客食品。但是,我们全都不喜欢吃,只是闹着要糖果。土灶台边,喧嚣袭扰着宁静,一粒辣椒籽跃入姑妈眼角,灶火边浮现她浅浅的泪痕。
如今,高铁横贯山城,四通八达,我在感受城市发展的奇迹时,却依然忘不了故乡的渡船。
其实,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的青山绿水、清风明月、朝霞夕阳都值得我们久久怀想;故乡的秀丽风景、风土人情、建筑艺术都值得我们铭刻于心;亲人以及儿时的玩伴,都值得我们惦念,要常回家看看!故乡永远不拒绝归来的游子,她总是向我们敞开怀抱。
三十年转瞬即逝,好想再坐一次故乡的渡船。
(杨晓明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