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点亮一座村庄
2024-09-30 10:44:00  来源:检察日报

  四川省会东县松坪镇上花山村的夜晚总是安静的,安静到只听得见风声,还有树果掉落的声音。如果晚上9点以后走到上花山村,沉眠中的村庄隐匿在山湾、树影和深深的夜色里,举目四望,黑漆漆一片,少有人能立马辨别出村庄所在。

  上花山村不大,全村248户,共952人,散布在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上花山村深,村民去一趟县城要4个小时,但是它不难找,到了会东县松坪镇,往最偏远的山里走,顺着那条水泥路总能走到上花山村。

  乡村的早上有烧火做饭的炊烟,冬天有被冻过微微结冰的白菜,走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水泥路上,农家的中华田园犬总会比主人还先出来热情招待一下。

  在上花山村的夜里,一到冬天,老乡们围着火坑烧柴取暖,屋外漫天星光,天河耿耿,山林里夜猫子叫得正急。老乡们一管又一管地吸着烟斗,烟斗在夜色里有规律地明明暗暗。他们吸着烟,或者想事情,或者什么也不想,坐够了,敲完烟斗就烧水烫脚睡觉。孩子跟着老人,不时地用火钳搂火,有时也会在火里丢两块红薯或者土豆,埋在灰里,烤熟了吃了再睡。烤火的时候,火光在孩子的眼里安静地燃烧着。起夜的时候,星光在他们的眼里流淌。村庄的底色幽暗又干净,夜色纯粹。

  上花山村的经济收入以烤烟、养蚕、养殖、外出务工为主,除了外出务工,收入还是主要依靠在土里刨食,离不了传统的耕种模式。老人守着屋子,孩子在镇上读书,年轻人外出务工,一家的希望分成三块儿努力,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到周末放学,孩子们回到村里,和老人一起劳动,喂猪、喂鸡、摘桑叶、拔草样样能做。没有谁刻意去教孩子们做农活,看着看着慢慢就会了。因为农活很重,大部分村民晚上9点左右就入睡了,在村里,很少能看到晚上9点以后还亮着灯的人家。

  有时,某辆摩托车或者汽车在深夜里发动,呜呜呜地穿村而过向着镇上奔驰而去,惹得村里的狗叫个半天。车子过去的时候,睡梦里的人鼾声停顿一个节拍,又转过去继续睡。

  这就是上花山村的底色,安宁沉静,日子一如平阔的水面,不起波澜时,每一天都相似。起波澜时,那波澜对村里的影响一目了然。脱贫攻坚的那几年,上花山村的路修得好了宽了,农网改造后也不需要交替使用电器。蓄水池维修了,又新挖新建几口。村民的日子过得好了,这是可以一眼看见的波澜。可是波澜下的某些底色依旧没有变,在夜里,如果没有熟人指点,在夜空下还是找不到上花山村,因为没有常亮的灯光,上花山村隐没在青纱般的夜色里。

  2022年12月,在四川省检察院帮扶凉山工作队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检察院的协调下,四川省城乡融合人才培育研究基金会“筑光计划——光耀前行项目”,即乡村振兴路灯亮化工程给了会东这个地方,要点亮路灯,照亮乡村老小的回家路。

  12月的凉山州,高山上雾凇沆砀,车辆行驶在高山弯道上,每一个转弯处,交通提示牌都在提醒司机小心结冰路面。土地已经冰冻,要等到来年三月,冻得最厚实的地方才能在春天持续温暖的气候作用下化开。在漫天风雪里,第一批等待点亮的路灯运到了上花山村。这批路灯是冲破疫情难关、走过冰雪路面、克服一路上的许多变数方才运到上花山村的。

  安装路灯的那几天,陆陆续续地下着雪,没有一刻的停息,土地冻结得更厉害了,施工难度大幅提升。上花山村的老少们走出屋门,离开火坑,走进风雪里,和工程队一起战风雪,一锹锹、一锄锄地挖出安装灯柱的坑来。男人挖坑,女人做饭,笼屉被抬到路边,揭开时笼气蒸腾,这样的场景一天天上演。

  第一批落地的路灯,是55盏太阳能灯。安装完后,仅在村口张贴了基金会设计的宣传画,两个卡通人物站在一片向日葵田里,宣传画上印了一行字——“前方一定是康庄大道”,没有组织村民搞额外的宣传。这很使我感动,至今难忘。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宣传,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虽然什么都不说,但那风雪中自发劳作的身影,超过了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语言。

  在落实主责主业时,我们能做到的其实很多,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点点的想象力,以及真性情。在其位、尽其责,“公益为民”四字里,有了真性情,什么难事都能做。为民必须为得实,实实在在,不能做一说五。往老百姓家门口贴几张政策一览表,那是打了折扣的为民……

  还有一件事令人难忘。装这55盏路灯起因于一张照片。照片上一群孩子打着手电筒在夜幕中玩耍,夜色浓厚好似随时能窒息那一束光芒。于是大家提议,想办法给这个村子安装几盏灯,让孩子们晚上也有地方玩耍。之后检察机关联动社会公益力量,几盏灯的初计划最终变成了55盏。最初的一点善意,点亮了一座村庄。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