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不朽的绿色丰碑
2022-06-21 17:1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从空中俯瞰东山岛,宛如一只振翅的蝴蝶,翅膀上镶嵌着的一条条“绿带”,就是木麻黄。与“绿带”交相辉映的,是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宛若人间仙境一般。然而,谁能想到,过去的东山岛,却是一个“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贫瘠之地。

  英雄海岛的期盼

  东山岛位于福建南部沿海,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是省内第二大岛。因其形似蝴蝶,亦称蝶岛。

  东山岛地处福建省最南端,扼守福建广东两省海上航道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山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开始,东山岛一直是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与之相伴,东山岛也是一座英雄的海岛:明抗倭英雄戚继光、清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等都曾在这里带领军民击退侵略者。

  与光荣的历史相反的是,历史上东山岛的自然生态却十分“暗淡”。

  岛上风沙肆虐,一年中大风天气多达半年以上,狂风起时,沙尘滚滚,遮天蔽日。

  东山岛世世代代流传着一首悲怆的民谣:“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有种多无收。夏天出门沙烫脚,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难睁眼,无处倾吐苦和仇……”

  为了生存,历代东山人和风沙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东山县陈城镇湖塘村菜市场边,一块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秋刻立的石碑,记载着古代官民抗击风沙灾害的努力。

  明万历年间,时任诏安知县郑化麟巡视至管辖的五都碧浦(今湖塘村)时,见民不聊生,不由怆然泪下。为治理风沙灾害,他“令民用草安沙,并禁其开掘”,引导农民勤劳耕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岛上民众感其恩德,立下了这方《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

  然而,郑公埋草固沙、植草封沙,并没有取得真正胜利。由于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无法很好地在盐碱沙地上生长,每逢干旱年份,种下的草就全部枯死了,岛上人民依然苦苦挣扎。

  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飞沙埋没了东山岛13座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湖塘村原有7个姓蔡的自然村,被“沙虎”吞没3个,“七蔡”变“四蔡”;白埕村徐家寮请求相邻的潘家村一起抗沙害,潘家村不在风口不愿出工,结果“徐家了,潘家完”,两村接连被“沙虎”吞没。

  “这里不是住人的地方呀!”被风、沙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的东山人发出挣扎的嘶吼,不少人扶老携幼外出讨饭。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东山,一步步美丽化蝶

  1950年5月12日,在春雷般的炮声中,随军南下的谷文昌从古雷半岛跃上木舢板,强渡海峡,登上位于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

  从长江来到大海,连亘绵延的是长达三十多公里、面积三万五千多亩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长。地处风口的山口、湖塘两村1600多村民中,400多人患红眼和烂眼病,40多人成了瞎子和半瞎子……踏上这片土地,目睹这触目惊心的风沙之害,谷文昌的心震动了。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产党来干什么?”谷文昌心如火燎:“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

  从此,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一开始用老办法搬沙,在风口筑起拦沙堤……但是,狂风一起,立即将堤坝夷为平地。

  只能靠造林来固沙。造什么林?相思、苦楝、黄桦……十几种树种了个遍,无一成活。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1957年,转机终于出现,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种植木麻黄可以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仔细研究后,亲自指挥,1958年,经过几天突击,在东山种下2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等幼苗。

  然而天公不作美,树刚种完,持续一个多月的倒春寒冻死了几乎全部树苗。几近绝望之际,技术员发现,白埕村有9株幼苗还活着,连忙告诉谷书记。

  谷文昌赶忙跑去白埕村,他蹲下身子,把那几株幼苗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仰起头说:“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株,九万株,就能绿化全东山!”

  “东山能长树!”一个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坚定乐观的声音,回响在东山这片近乎光秃秃的土地上。飞沙滩上,县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记录各种因素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小组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推广。

  编辑:陈静